好名聲是公信力,也是執(zhí)行力
來源:甘肅紀(jì)檢監(jiān)察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4-10-07 08:30 分享
【每日箴言】
吏雖不良,未必事事害人。偶出一令,偶行一政,與良吏所為,亦無甚區(qū)別,而民不信服,動輒嘩然,不斥其無故生事,便疑其意圖染指。此無他,平日之聲名太壞也。來瞿塘先生曰:“王命南仲,城彼朔方”,詩人以為美談。至始皇筑長城,則皆以為勞民傷財。“為仁不富,為富不仁”,出于孟子之口,則為格言,出于陽虎之口,則為剿說。故君子惡居下流。
——清?方大湜《平平言》
【深意淺說】
這一段的大意是,一個胥吏即使不是好人,但也不會事事害人,他做的事情,往往也與良吏沒有什么分別,但是老百姓不信服,動輒嘩然,不是說他們無事生非,就是別有用心。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平時的名聲太壞。來知德說:“王命南仲,城彼朔方”,當(dāng)時的詩人認(rèn)為是美談,但秦始皇修筑長城,都認(rèn)為是勞民傷財。“為仁不富,為富不仁”,出于孟子之口,就是格言,出于陽虎之口,卻被認(rèn)為是抄襲。因此君子不能甘居下游。
這段話中有一些人物和典故需要解釋一下。來瞿塘就是來知德,明代理學(xué)家。“王命南仲,城彼朔方”出自《詩經(jīng)》中的《出車》,意思是周宣王命令軍事統(tǒng)帥南仲到朔方筑城討伐西戎,朔方在周京城鎬城北方,指今陜西陜北、甘肅隴東、寧夏南部地區(qū)。
“為仁不富,為富不仁”,《孟子?滕文公上》:“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實際上孟子也是引述陽虎的話。陽虎原為魯國季孫氏的家臣,把持魯國朝政。宋國的匡人曾受過陽虎的欺負(fù),而陽虎長相跟孔子很像,有一次孔子路過匡城,匡城人誤以為是陽虎來了,就將孔子圍了起來,困了他五天。陽虎親富不親仁,被認(rèn)為是大奸大惡。
同樣一句話,名聲好的人說了,大家都認(rèn)為說得好;名聲不好的說了,大家卻不認(rèn)同。同樣一件事,名聲好的人做了,大家也覺得做得好,名聲差的人做了,大家就會懷疑他的動機。名聲好的官員要老百姓做某件事,大家也都會心悅誠服地實行遵守,名聲差的官員要求大家做,大家就會推推挨挨,不愿意認(rèn)真去做。這種現(xiàn)象確實是存在的。之所以如此,就因為好名聲本來就是巨大的公信力,具有非常強大的認(rèn)同度。
我們一般總說,不能因人廢言,對人不對事,等等。這本來是對的。但是,因為你名聲已經(jīng)壞了,所以,大家對于壞人的語言、行動,未免要多問幾個為什么。而對于擁有好名聲的人來說,他平時的好,已經(jīng)為他的言行提供了保證和背書。大家從他的好名聲判斷,這個人一定不會說錯話、做錯事,發(fā)布不利于百姓的號令。
為官行政,進(jìn)行治理,需要將治理成本最小化。百姓的信任和服從,就是最小化治理成本的重要保證。一個不被百姓信任的官員,他說什么老百姓都不會輕易相信,總會多問幾個為什么,總會有各種推托抗拒的理由。這類官員為了讓百姓遵行服從,必須得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等去解釋說服,解釋說服不通,還得進(jìn)行不得已的強制執(zhí)行。強制執(zhí)行,或許仍然走不通,因為這樣還會激發(fā)民變。
所以,一個聲名很壞的官員,其公信力很低,其執(zhí)行力也會大打折扣,其治理成本會很高。而好名聲的官員,其好名聲就是公信力,就是執(zhí)行力,做什么事情都順風(fēng)順?biāo)?/span>
官員盡管不應(yīng)該只圖虛名,但是官員一定要培育和愛惜自己的好名聲。沒有好名聲,是當(dāng)不好官的。
(梁發(fā)芾)
【人間草木】
名稱:梾木
分布:蘭州、天水、隴南、甘南、定西、平?jīng)?/span>
簡介:梾木,喬木。花期6-7月,果期8-9月。觀賞價值較高,常用作城市綠化樹種。根系強大,能固結(jié)土壤,也是水土保持的良好樹種。花為良好的蜜源,樹皮和樹葉可提取栲膠,葉、樹皮、木材的心材可藥用。
(植物資料由西北師范大學(xué)白增福、陳學(xué)林提供)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