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吃瓜网 视频,51吃瓜网 网址|51吃瓜网 往期视频_51吃瓜网 在线限时分享

歡迎訪問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返回首頁
科室導航
您的位置: 首頁 >詳細內容
眩暈(BNG070)的中醫(yī)診療方案
  • 發(fā)布時間:2012-07-12
  • 點擊數(shù):
  • 【字體:
 
    一. 眩暈的診斷  
    (一)疾病診斷
    1.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發(fā)布的《中醫(yī)內科常見診療指南—中醫(yī)病證部分》(2008年),及《實用中醫(yī)內科學》(王永炎、嚴世蕓主編,第二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
    (1)頭暈目眩,視物旋轉,輕則閉目則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則仆倒。
    (2)可伴惡心嘔吐,眼球震顫,耳鳴耳聾,汗出,面色蒼白等。
    (3)起病較急,常反復發(fā)作,或漸進加重。
    2.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眩暈》(粟秀初,黃如訓主編,第四軍醫(yī)大學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診斷要點:
    (1)眩暈為發(fā)作性視物或自身旋轉感。晃動感,不穩(wěn)感,多因頭部或(和)體位變動而誘發(fā)。
    (2)眩暈同時或伴有其他腦干等一過性缺血的癥狀,如眼癥(黑蒙、閃光、視物變形,復視等)、,內耳疼痛,肢體麻木或無力,猝倒、昏厥等。
    (3)有輕微腦干損害體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減退或消失,調節(jié)和(或)輻輳障礙,自發(fā)性或轉頸壓迫一側椎動脈后誘發(fā)的眼震以及陽性的病理發(fā)射等。
    (4)測血壓、查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shù)及心電圖、電測聽、腦干誘發(fā)電位、頸椎X線攝片、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等有助明確診斷。有條件做CT、MRI、或MRA檢查。
    (5)腫瘤、腦外傷、血液病、腦梗死、腦出血等引起的眩暈患者除外。
    眩暈程度分級標準:
    0級:無眩暈發(fā)作或發(fā)作停止。
    Ⅰ級:眩暈發(fā)作中和過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響。
    Ⅱ級:發(fā)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過后很快完全恢復。
    Ⅲ級:發(fā)作過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級:過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級:發(fā)作過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別人幫助。
    輕度:0、Ⅰ級;中度:Ⅱ、Ⅲ級;重度:Ⅳ、Ⅴ級。
    2.3.證候診斷
    1).風痰上擾證:眩暈有旋轉感或搖晃感、漂浮感、頭重如裹,伴有惡心嘔吐或惡心欲吐、嘔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膩,脈弦滑。
    2).陰虛陽亢證:頭暈目澀,心煩失眠,多夢,面赤,耳鳴,盜汗,手足心熱,口干,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或弦細。
    3).肝火上炎證:頭暈且痛,其勢較劇,目赤口苦,胸脅脹滿,煩躁易怒,寐少多夢,小便黃,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4).痰瘀阻竅證:眩暈為頭重昏蒙,伴胸悶惡心,肢體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紺,肌膚甲錯,或皮膚如蟻狀,或頭痛,舌質暗有瘀斑,苔薄白,脈滑或澀。
    5).氣血虧虛證:頭暈目眩,動則加劇,遇勞則發(fā),面色晄白,爪甲不榮,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納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6).腎精不足證:眩暈久發(fā)不已,聽力減退,耳鳴,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軟,舌紅,苔薄,脈弦細。
    二.治療方案
    (一)辯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中成藥和協(xié)定制劑:
    1.風痰上擾證
    治法:祛風化痰,健脾養(yǎng)胃。
推薦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制半夏、白術、天麻、茯苓、生姜、橘紅、大棗。
本院協(xié)定方:化痰脈通片。
    2.陰虛陽亢證
    治法:鎮(zhèn)肝熄風,滋陰潛陽。
    推薦方藥: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懷牛膝、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龜板、生白芍、元參。天冬、川楝子、生麥芽、茵陳、甘草。
本院協(xié)定方:根據(jù)陰虛或者陽亢證候情況選用益腦回春方或者平肝脈通片,可予健腦通絡膏方善后。
    3.肝火上炎證
    治法:平肝潛陽,清火熄風。
推薦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鉤藤、石決明、川牛膝、益母草、黃芩、梔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本院協(xié)定方:平肝脈通片。
    4.痰瘀阻竅證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開竅。
推薦方藥:滌痰湯和通竅活血湯加減。膽南星、半夏、枳實、茯苓、陳皮、石菖蒲、竹茹、麝香(沖服、或白芷代)、丹參、赤芍、桃仁、川芎、紅花、牛膝、蔥白、生姜、大棗。
本院協(xié)定方:化痰脈通片。
    5.氣血虧虛證
    治法:補益氣血,健運脾胃。
    推薦方藥:八珍湯加減。人參(或黨參)、黃芪、當歸、炒白術、茯苓、川芎、熟地黃、生白芍、肉桂、枸杞子、懷牛膝、炙甘草。
本院協(xié)定方:補氣脈通片。
    6.腎精不足證
    治法:補腎填精,充養(yǎng)腦髓。
    推薦方藥:河車大造丸加減。紫河車、龜甲、黃柏、杜仲、懷牛膝、天冬、生地、麥冬、黨參、茯苓。
    本院協(xié)定方:益腦回春方加減,可予健腦通絡膏方善后。
    (二)辯證選擇靜脈滴注中藥注射液:
    可選用黃芪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燈盞細辛注射液、三七總皂苷注射液、天麻素、紅花黃色素、川芎嗪、疏血通、燈盞花素注射液等。
    (三)針刺療法:
    體針:百會、四神聰、風池(雙)、三陰交。
    耳穴:腎區(qū)、腦干、神門。
    辯證取穴:風痰上擾加豐隆、內關;陰虛陽亢加太溪、肝俞;肝火上炎加行間、太沖;氣血虧虛加足三里、血海;腎精不足加太溪、關元;痰瘀阻竅加膈俞、脾俞。
    (四)推拿治療:注意對椎間盤突出、椎體不穩(wěn)等病癥要嚴格掌握其推拿適應癥。
    (五)其他治療:理療等輔助療法。
    1.根據(jù)患者情況,酌情可選用耳尖放血療法。
    2.可選用以下設備輔助治療:多功能艾灸儀、數(shù)碼經(jīng)絡導平治療儀、針刺手法針治療儀、智能通絡治療儀等。
    (六)護理
    1.靜臥,預防跌傷等不良事件。
    2.避免憂郁、焦慮等不良情緒。
    三.療效評價標準
    中醫(yī)療效評定標準參照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制訂發(fā)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一輯)中規(guī)定的療效標準,并制定相應的療效指數(shù)標準。
    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的變化進行評價:①主證:頭暈目眩;②伴隨癥狀:如惡心嘔吐,耳鳴耳聾,倦怠乏力,汗出等;③發(fā)作頻率。
    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治愈:臨床癥狀、體征積分改善≥90%;
    顯效:臨床癥狀、體征積分改善≥70%,<90%;
    有效:臨床癥狀、體征積分改善≥30%,<70%;
    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積分改善<30%。
中醫(yī)眩暈程度分級評分表

 

癥狀
分級量化標準
頭暈目眩
?0分:無頭暈目眩;?2分:尚可忍受,閉目即止;?4分:視物旋轉。如坐舟船;?6分:眩暈欲仆,不能站立。
惡心、嘔吐
?0分:無惡心、嘔吐;?1分:輕度惡心、嘔吐,但不影響日常生活及進食;?2分:影響日常生活及進食;?3分:頻繁嚴重惡心嘔吐,需臥床休息。
耳鳴耳聾
?0分:無耳鳴耳聾;?1分:偶爾出現(xiàn);?2分:頻繁出現(xiàn),輕度聽力下降;?3分:持續(xù)出現(xiàn),影響工作和睡眠,明顯聽力障礙。
倦怠乏力
?0分:無倦怠乏力;?1分:乏力,偶有倦怠;?2分:時有嗜臥,乏力倦怠;?3分:整日困臥,對外界事物興趣下降,坐時即可入睡。
汗出異常
?0分:無汗出;?1分:皮膚微潮,稍動更甚;?2分:皮膚潮濕,動則汗出;?3分:稍動汗出,如水流漓。
發(fā)作頻率
?0分:無發(fā)作;?1分:偶爾出現(xiàn);?2分:經(jīng)常出現(xiàn);?3分:持續(xù)存在。
 
    四預防與調護
    病室保持安靜、舒適,避免噪聲,室內光線以柔和為宜,不要太強。患者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注意勞逸結合。眩暈發(fā)作時應臥床休息,閉目養(yǎng)神,少作或不作旋轉、彎腰等動作,以免誘發(fā)或加重病情。護理人員要加強責任心,對重癥病人要密切注意血壓、呼吸、神志、脈搏等情況,以便及時處理。患者要保持心情愉悅,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煙酒、油膩、辛辣之品,少食海腥發(fā)物。虛證眩暈者應適應增加營養(yǎng)。
電話:0931-8635008
郵編:730000
地址:蘭州市城關區(qū)嘉峪關西路732號

Copyright?2009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All Rights Reserved.
蘭州市城關區(qū)嘉峪關西路732號
電話:0931-8635008 郵編:730000

甘公網(wǎng)安備 62010202000821號

×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