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也呈升高的趨勢,大量研究顯示NAFLD患者具有肥胖、脂代謝紊亂、高血壓和糖代謝異常等胰島素抵杭(IR)的特征[1][2]。由于對NAFL缺乏可靠的特異性治療方法,目前多采用綜合治療策略,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預、減輕體重和調(diào)脂治療。西醫(yī)近年來應用胰島素增敏劑,如二甲雙胍、噻唑烷二酮類藥物,抗氧化治療,顯示了一定的療效。
中醫(yī)認為NAFLD系特異性體質(zhì)的人群長期飲食失常(如過食肥甘)與體力活動減少等共同作用使人體氣化失常、濁毒積聚,進而阻礙氣血運行,影響臟腑功能所致。宜從濁毒論治,解毒化濁、調(diào)氣活血。所以選用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黃連、黃柏,消積化濁,健運脾胃的雞內(nèi)金、山楂,活血化瘀的丹參和健脾疏肝的枳殼等組方。由此六味藥等組成的化濁顆粒在臨床試用后具有良好的調(diào)節(jié)血脂、血糖異常和改善胰島素抵抗(IR)等作用。本實驗旨在應運已被臨床證實具有明顯降低血脂、改善胰島素抵抗(IR)、提高NAFLD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中藥制劑化濁顆粒 ,通過研究其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模型的干預來探討中藥改善NAFLD或IR的作用機理。為開發(fā)新藥提供理論依據(jù)。
一、材料與方法
1.研究對象
選SPF級Wistar大鼠50只,雌雄各半,體重約為200?20克,由甘肅中醫(yī)學院SPF級動物實驗中心提供。基礎飼料適應性喂養(yǎng)1周后,將50只大鼠按體重、性別重編號,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抽取8只為A組:空白組,用基礎飼料喂養(yǎng)(總熱量15.335J/g,碳水化合物熱卡占53%,脂肪熱卡占9%,蛋白質(zhì)熱卡占20%);其余42只均喂以高脂飼料[3](膽固醇2%,豬油10%,基礎飼料88%)。兩組均在SPF實驗室喂養(yǎng),自由飲水。至第8周末,大鼠禁食12h,隨機處死高脂飼料組大鼠2只(雌雄各一只),取出肝臟進行肝組織切片HE染色以確認模型制備成功。剩余的40只高脂飼料組大鼠按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B組:模型組10只;C組:羅格列酮組10只;D組:化濁顆粒高劑量組10只;E組:化濁顆粒低劑量組10只。B、C、D、E各組均繼續(xù)喂以高脂飼料4周,實驗期間觀察體重、飲食及尿量。
2.實驗方法
對造模成功的模型對照組,羅格列酮治療組,化濁顆粒高劑量治療組,化濁顆粒低劑量治療組四組及空白組,第8周,各組動物分別灌胃藥物或生理鹽水,每日一次,給藥按人與大鼠體表面積比折算成等效劑量。空白組、模型組分別每日灌胃等劑量的生理鹽水;羅格列酮組每日灌胃羅格列酮溶液(0.36mg/kg);化濁顆粒高、低劑量治療組分別每日灌胃等體積化濁顆粒溶液(2.025g/kg和0.675g/kg)。
2.1第12周末,稱重,隔夜禁食12h,脫臼處死所有大鼠,股動脈采血,以35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于-25℃冰箱內(nèi)保存以檢測TC、TG、FFA、FPG、FINS及TNF-α含量。并計算IRI(HOMA-IR):HOMA-IR=(FPG?FINS)/22.5。并迅速取出肝臟,稱量其濕重,以用來計算其肝臟指數(shù),然后從每只大鼠肝臟左葉切取兩部分,一部分放置-70℃低溫冰箱保存?zhèn)溆茫徊糠钟?%甲醛固定以作病理組織檢查用。
2.2 檢測:FPG、TG、TC在ALCYON3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測定;FFA按酶比色法分析試劑盒說明書測定; FINS及TNF-α水平,按放免分析試劑盒說明書測定。
2.3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技術資料所有數(shù)據(jù)用 ?s 表示。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及配對T檢驗,P<0.05或P<0.01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二、結 果
1.化濁顆粒對NAFLD大鼠體重和肝臟指數(shù)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經(jīng)化濁顆粒高劑量組治療后大鼠體重降低,與治療前有顯著性差異(P<0.01),其余各組治療后體重均增高。化濁顆粒組,羅格列酮組與模型對照組比較,肝指數(shù)均降低,都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化濁顆粒高劑量組與羅格列酮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化濁顆粒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體重和肝指數(shù)的影響 ( ?s)
組別
|
動物數(shù)量
(N)
|
體重(Weight,g)
|
肝指數(shù)
(%)
|
治療前
|
治療后
|
空白對照組
|
8
|
324.21?77.64
|
340.54?85.47
|
3.03?0.11
|
模型對照組
|
9
|
343.28?96.23
|
358.8?100.74
|
4.78?0.17*
|
羅格列酮組
|
9
|
336.30?76.83
|
354.21?76.94
|
3.80?0.12△
|
化濁顆粒高劑量組
|
8
|
333.70?68.61
|
329.88?67.46*
|
3.81?0.13△
|
化濁顆粒低劑量組
|
8
|
324.79?73.52
|
350.63?88.64
|
4.21?0.16△▲
|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1。與空白組比較*P<0.01;與模型組比較△P<0.01;與羅格列酮組比較▲P <0.01。
2.化濁顆粒對NAFLD大鼠血脂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經(jīng)治療后化濁顆粒高、低劑量組、羅格列酮組與模型組比較,大鼠血清TG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或P<0.05),說明各藥物組均治療有效;化濁顆粒高劑量組與羅格列酮組降低TG作用相當,均優(yōu)于化濁顆粒低劑量組。與模型組比較,化濁顆粒高劑量組和羅格列酮組血清TC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或P<0.05),而化濁顆粒低劑量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化濁顆粒低劑量組在降低TC方面效果不佳。
表2 各組大鼠間TG、TC比較( ?s)
組別
|
動物數(shù)量
(N)
|
TG
(mmol/L)
|
TC
(mmol/L)
|
空白對照組
|
8
|
1.338?0.224
|
3.125?0.324
|
模型對照組
|
10
|
4.858?0.803*
|
7.577?1.045*
|
羅格列酮組
|
10
|
2.929?0.416△
|
5.977?0.852△
|
化濁湯高劑量組
|
10
|
3.325?0.421△
|
6.684?0.968△△
|
化濁湯低劑量組
|
10
|
3.989?0.507△△
|
6.813?0.917▲
|
注:與空白對照組比較*P<0.01;與模型組比較△P<0.01,△△P<0.05;與羅格列酮組比較▲P>0.05
3.化濁顆粒對NAFLD大鼠FFA及TNF-α影響
由表3可以看出,模型組與空白組大鼠血清FFA及TNF-α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治療后化濁顆粒組,羅格列酮組與模型組血清FFA、TNF-α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各治療組均能降低NAFLD大鼠血清FFA 、TNF-α水平;化濁顆粒低劑量組與羅格列酮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或P<0.05),化濁顆粒高劑量組與羅格列酮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化濁顆粒高劑量組與羅格列酮作用相似,均優(yōu)于化濁顆粒低劑量組。
表3各組大鼠間FFA、TNF-α的比較( ?s)
組別
|
動物數(shù)
(N)
|
游離脂肪酸
(FFA,μmol/L)
|
腫瘤壞死因子
(TNF-α,ng/L)
|
空白對照組
|
8
|
5.0658E2?98.017
|
0.793?0.109
|
模型對照組
|
10
|
8.3501E2?76.179*
|
1.828?0.127*
|
羅格列酮組
|
10
|
5.4911E2?50.821△
|
1.039?0.147△
|
化濁顆粒高劑量組
|
10
|
5.7948E2?95.144△
|
1.166?0.128△
|
化濁顆粒低劑量組
|
10
|
6.6029E2?104.834△▲▲
|
1.436?0.246△▲
|
注:與空白組比較*P<0.01;與模型組比較△P<0.01;與羅格列酮組比較▲P<0.01,▲▲P<0.05
4.化濁顆粒對NAFLD大鼠FINS及IRI(HOMA-IR)的影響
由表4可以看出,大鼠經(jīng)造模后,模型組與空白組大鼠血清FINS及IRI值相比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而FPG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羅格列酮組、化濁顆粒高、低劑量組與模型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化濁顆粒組與羅格列酮組均能夠降低大鼠FINS和IRI。化濁顆粒高劑量組與羅格列酮組血清FINS及IRI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化濁顆粒低劑量組與羅格列酮組血清FINS及IRI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化濁顆粒高劑量組與羅格列酮組治療效果相當,均優(yōu)于化濁顆粒低劑量組。
表4 各組大鼠間FINS、IRI的比較( ?s)
組別
|
動物數(shù)
(N)
|
FINS
(uIU/mL)
|
FPG
(mmol/L)
|
IRI(HOMA-IR)
|
空白對照組
|
8
|
6.928?0.963
|
4.510?0.357
|
1.398?0.248
|
模型對照組
|
10
|
16.493?0.733*
|
4.553?0.584
|
3.344?0.363*
|
羅格列酮組
|
10
|
11.046?1.059△
|
4.756?0.362
|
2.335?0.182△
|
化濁顆粒高劑量組
|
10
|
11.515?1.722△
|
4.715?0.434
|
2.410?0.321△
|
化濁顆粒低劑量組
|
8
|
13.170?3.328△▲
|
4.848?0.393
|
2.860?0.391△▲
|
注:與空白組比較*P<0.01;與模型組比較△P<0.01;與羅格列酮組比較▲P<0.01。
5.化濁顆粒對NAFLD大鼠肝細胞脂肪變性的影響
大鼠肝臟組織HE染色,高倍鏡下觀察可知:空白組大鼠肝臟呈暗紅色,體積稍增大,組織切片表現(xiàn)肝索排列整齊,肝細胞胞漿紅染;模型組大鼠肝臟體積增大,薄膜緊張,邊緣圓鈍,呈奶黃色,有油膩感,組織切片表現(xiàn)脂肪變性的肝細胞腫脹呈圓形,胞漿內(nèi)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肝索排列不整齊,在靠近小葉邊緣較明顯。化濁顆粒高、低劑量組與羅格列酮組大鼠肝臟呈淡紅色,體積增大,組織切片表現(xiàn)肝索排列整齊,肝小葉周圍有散在脂肪空泡。
三、討論
1.化濁顆粒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體重及肝指數(shù)的影響
肥胖是NAFLD的重要表現(xiàn)和病理因素,肝細胞脂肪變性、肝臟腫大是NAFLD的病理表現(xiàn),減輕體重,消除肥胖,改善脂肪變性、減輕肝臟腫大是預防和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手段。
本實驗表明:化濁顆粒大劑量組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的體重有減輕作用;羅格列酮組,化濁顆粒大、小劑量組均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肝指數(shù)有降低作用;與羅格列酮組比較,化濁顆粒大劑量組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化濁顆粒大劑量組在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肝指數(shù)上的作用與羅格列酮相當。
2.化濁顆粒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血脂的影響
血脂異常是引起NAFLD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主要原因。目前普遍認為脂肪肝的發(fā)病機制主要為:(1)進入肝內(nèi)的脂肪酸過多,TG的合成超過將其轉運出肝臟的能力;(2)肝內(nèi)脂肪酸β氧化障礙,肝內(nèi)脂肪酸利用減少,TG合成增加;(3)肝臟合成TG能力增強及脂蛋白代謝酶的活性下降[4]。由于上述原因致使過多的脂肪酸在肝細胞內(nèi)沉積,從而造成肝細胞脂肪變性。
本實驗表明:各組藥物均能有效降低TG、TC水平,化濁顆粒大劑量組與羅格列酮作用相仿(P>0.05)。在降低TG方面,化濁顆粒小劑量組作用不及化濁顆粒大劑量組及羅格列酮組。中藥制劑純度及劑型方面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以發(fā)揮更好的降糖效果。化濁顆粒與羅格列酮都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的脂代謝紊亂。羅格列酮的作用機理為通過激活脂肪組織PPAR-γ,減少游離脂肪酸的形成,最終導致TG合成減少。結合有關研究推測,化濁顆粒的作用機理可能為減輕肝臟細胞脂肪變性,改善肝臟功能,提高肝臟分解TG、TC的能力。
3.化濁顆粒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FFA及TNF-α的影響
近年來的相關研究表明:FFA與TNF-α互相促進,引起肝臟脂質(zhì)蓄積、胰島素抵抗,從而影響和加重NAFLD的發(fā)生發(fā)展。
本實驗表明:化濁顆粒大劑量組對大鼠FFA與TNF-α的影響有和羅格列酮相似的作用,而化濁顆粒小劑量組的作用較差。
4.化濁顆粒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FPG、FINS及IRI的影響
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NAFLD患者均伴有IR,F(xiàn)PG和FINS升高是IR的中間產(chǎn)物,同時也是IR的外在表現(xiàn)。我們用FPG和FINS的乘積除以22.5所計算出來的IRI是反映IR的一種方式。以這種方式計算出來的IRI與IR成正比例關系。
從實驗可以看出,化濁顆粒與羅格列酮組均能夠降低空腹血清胰島素和空腹血糖,降低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在降低大鼠空腹血清胰島素及改善胰島素抵抗方面,化濁顆粒大劑量組與羅格列酮組有相似的治療效果;在降低空腹血糖方面,化濁顆粒大、小劑量組作用略差于羅格列酮組。說明化濁顆粒和羅格列酮都可以改善胰島素抵抗[5]。結合有關研究推測,化濁顆粒改善胰島素抵抗可能是降低FPG和FINS,降低FFA與TNF-α,調(diào)節(jié)血糖及調(diào)節(jié)脂代謝紊亂等綜合因素所致。
5.化濁顆粒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肝細胞脂肪變性的影響
肝細胞脂肪變性是臨床診斷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金標準。
本實驗表明:化濁顆粒和羅格列酮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細胞脂肪變性。從而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胰島素抵抗(IR)既能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發(fā)生,又能引起糖尿病的發(fā)生。積極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伴IR,但尚未診斷糖尿病的患者,防止其糖尿病的發(fā)生,這正好體現(xiàn)了中醫(yī)的治未病與已病早治的思想,開展本藥對這個人群的實驗和臨床研究,將有深遠的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MarchesiniG,BugiansiE,F(xiàn)orlaniG,et c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steatohepatitis,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J]. Hepatology, 2003, 23(9):17-23.
[2] HanleyAJ,W illiam sK, Festa A, et a1. Livermarkers an d develop-ment of 24 themetabolic syndrome: the insulin resistance atherosclero-sis study[J].Diabetes,2005,54(11): 3140.
[3] 徐正捷,范建高,王國良,丁曉東,田麗艷,鄭曉英.高脂飲食致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纖維化模型.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2;10:392-396.
[4] 趙曉威.脂肪肝診斷和治療研究進展[J].中醫(yī)雜志, 2002, 43(12): 944.
[5] 趙文慧,韓德五,苗宇船等. 胰島素抵抗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發(fā)病中的作用[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39(6):500-503.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