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yī)藥辨證治療
中醫(yī)藥辯證治療 :應以分型辯證用藥為基本方法。
(1)頸型頸椎病 :宜疏風解表、散寒通絡,常用桂枝加葛根湯(桂枝、芍藥、甘草、生姜、大棗、葛根)或葛根湯(葛根、麻黃、桂枝、芍藥、生姜、大棗、甘草),伴有咽喉炎癥者加大元參、板蘭根、金銀花等。
(2)神經根型頸椎病 :分為 :
以痛為主,偏瘀阻寒凝,宜祛瘀通絡,常用身痛逐瘀湯(當歸、川芎、沒藥、桃仁、羌活、紅花、五靈脂、秦艽、香附、牛膝、地龍、炙草);如偏濕熱,宜清熱利濕,用當歸拈痛湯(當歸、黨參、苦參、蒼朮、白朮、升麻、防己、羌活、葛根、知母、豬苓、茵陳、黃芩、澤瀉、甘草、大棗),如伴有麻木,在上述方中加止痙散(蜈蚣、全蝎)。
以麻木為主,伴有肌肉萎縮,取益氣化瘀通絡法,常用補陽還五湯(黃芪、當歸、川芎、芍藥、桃仁、紅花、地龍)加蜈蚣、全蝎等。
(3)椎動脈型頸椎病,分為 :
頭暈伴頭痛者,偏瘀血宜祛瘀通絡、化濕平肝,常用血府逐瘀湯 ( 當歸、川芎、赤芍、生地、桃仁、紅花、牛膝、柴胡、枳殼、桔梗、甘草 ) ;偏痰濕,宜半夏白術天麻湯 ( 半夏、白術、天麻、茯苓、陳皮、甘草、大棗 ) 等。
頭暈頭脹如裹,脅痛、口苦、失眠者,屬膽胃不和,痰熱內擾,宜理氣化痰、清膽和胃,常用溫膽湯(半夏、茯苓、陳皮、竹茹、枳實、甘草)。頭暈神疲乏力、面少華色者,取益氣和營化濕法,常用益氣聰明湯(黃芪、黨參、白芍、黃柏、升麻、葛根、蔓荊子、甘草)。
(4)脊髓型頸椎病 :肌張力增高,胸腹有束帶感者取祛瘀通腑法,用復元活血湯(大黃、柴胡、紅花、桃仁、當歸、天花粉、穿山甲、炙甘草)。如下肢無力、肌肉萎縮者,取補中益氣,調養(yǎng)脾腎法,地黃飲子(附子、桂枝、肉蓯蓉、山茱萸、熟地、巴戟天、石菖蒲、遠志、石斛、茯苓、麥冬、五味子)合圣愈湯(黃芪、黨參、當歸、赤芍、川芎、熟地、柴胡)。
交感型頸椎病癥狀較多,宜根據(jù)病情辨證施治。
2.中藥外治療法
有行氣散瘀、溫經散寒、舒筋活絡或清熱解毒等不同作用的中藥制成不同的劑型,應用在頸椎病患者的有關部位。頸椎病中藥外治的常用治法有騰藥、敷貼藥、噴藥等。
3.推拿和正骨手法
具有調整內臟功能、平衡陰陽、促進氣血生成、活血祛瘀、促進組織代謝、解除肌肉緊張、理筋復位的作用。基本手法有摩法、揉法、點法、按法與扳法。特別強調的是,推拿必須由專業(yè)醫(yī)務人員進行。頸椎病手法治療宜柔和,切忌暴力。椎動脈型、脊髓型患者不宜施用后關節(jié)整復手法。難以除外椎管內腫瘤等病變者、椎管發(fā)育性狹窄者、有脊髓受壓癥狀者、椎體及附件有骨性破壞者、后縱韌帶骨化或頸椎畸形者、咽,喉,頸,枕部有急性炎癥者、有明顯神經官能癥者,以及診斷不明的情況下,禁止使用任何推拿和正骨手法。
4.針灸療法
包括針法與灸法。針法就是用精制的金屬針刺入人體的一定部位中,用適當?shù)氖址ㄟM行刺激,而灸法則是用艾條或艾炷點燃后熏烤穴位進行刺激,通過刺激來達到調整人體經絡臟腑氣血的功能,防治疾病的目的。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