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病癥:頸椎病(頸型、神經(jīng)根型、椎動脈型及交感神經(jīng)型)、頸椎小關節(jié)紊亂癥、頸項肌勞損等
指導理論:頸椎功能單元生物力學原理
操作規(guī)范:
(1)患者俯臥位,術者在頸肩背部先施以輕快柔和的手法,使患者肌肉逐漸放松。用拇指在頸部斜肌上段由上至下輕松撥揉,雙側約5分鐘左右,然后在肩部、背部行小魚際,掌根揉,多指捏拿肩井,雙拇指點按風池、天宗,并且一定要在敏感點處多做指撥和掌揉,共計15分鐘。
(2)患者俯臥位,術者用拇指重點撥揉韌帶,點壓椎旁的痛點,手法柔和緩慢、滲透力強,并按壓肩中俞、患者有酸麻、脹、痛得氣感。
(3)患者俯臥位,術者站在患者其前方,用兩掌根或小魚際夾住患者耳后枕部兩側,進行牽引拔伸手,同時旋轉頸部約30秒。
(4)患者俯臥位,術者在頸根部、肩胛骨內(nèi)側及脊椎兩旁實行雙掌分推數(shù)遍,然后再用小魚際滾法和掌根揉法,重點施術于敏感點,時間為約5—15分鐘。
(5)患者俯臥位,用一枕頭置于胸下,使其在床上體位舒適為宜,醫(yī)者立其頭側,雙手交叉,一手抵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按住同側枕后部,協(xié)同用力,使其頸椎旋轉到最大限度,瞬間雙手反向用力頓挫,多能聽到彈響聲,用力要柔和。
(6)對伴有上肢癥狀者,術者可在其上肢做揉、捏法,拔伸法及抖動法,點按臂曲池及外關等穴,也可彈腕部橈神經(jīng),撥小海穴,并以無名指和小指有酸麻、脹痛得氣感為好。
(8)最后術者雙手夾持患側上肢,由上而下的均勻搓動,以有溫熱感為宜,時間約1分鐘,1天1次,1O次為1個療程。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