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義:腦梗塞(CI)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指局部腦組織因血液循環(huán)障礙,缺血、缺氧而發(fā)生的軟化壞死。
二、病因: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形成→腦血管管腔狹窄→閉塞。
三、癥狀
1、好發(fā)人群:50-60歲以上、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風心病、冠心病、糖尿病、吸煙、飲酒、有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病史等。
2、前驅癥狀:頭痛頭暈、眩暈、短暫性肢體麻木、無力。
3、起病緩慢:安靜時、睡眠中。
4、主要癥狀:頭痛、頭昏、頭暈、惡心、嘔吐、肢體無力麻木、言語不清,甚至昏迷。
5、其他癥狀:凝視、口角歪斜、飲水嗆咳、吞咽困難、大小便失禁等。
四、并發(fā)癥
1、肺部感染是腦梗塞病人最主要的致死原因,其相關因素:
①飲水嗆咳、吞咽困難等→吸入性肺炎;
②老年,抵抗力差→易感因素;③抗生素使用不當→菌群失調。
2、上消化道出血(應激性潰瘍)是常見并發(fā)癥,常見死亡原因。
應激狀態(tài)是指生物體在受到刺激之后,馬上做出反應,以便適應這個刺激變化的環(huán)境。
3、褥瘡:長期臥床→局部組織、皮膚受到壓迫時間過長→局部組織缺血、缺氧→局部出現(xiàn)潰爛。
4、焦慮抑郁。
五、治療
1、急性期一般治療
①臥床休息→生活護理
②吞咽困難→胃管、鼻飼飲食、口護
③大小便失禁→保留導尿
④偏癱→2-3小時翻身一次、皮膚
2、超早期溶栓治療(最理想的方法)
①時間窗:發(fā)病后3小時內
②藥物:愛通立(阿替普酶)
③血壓控制:收縮壓<180mmHg,舒張壓<110mmHg
3、急性期治療
①抗凝治療:常用藥物:低分子肝素鈣、華法林(法華令)
②抗血小板治療:硫酸氫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注意觀察出血傾向
4、介入治療
方法:借助DSA下,將小導管送至腦內病變處,進行檢查、診斷及治療,目前應用的導管可細微到直徑0.4mm,稱之微導管,通過導管進行栓塞、溶解擴張等各項治療。
5、其他治療
①血壓的調控:適度、慎重;
②其他藥物治療:包括血管擴張藥;、神經(jīng)保護劑、擴容補液等。
六、恢復期護理
1、心理護理
2、口角歪斜的護理:
飲食上給予易消化、富于營養(yǎng)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鼓勵病人多做眼、嘴、臉部運動,并經(jīng)常按摩局部。
3、訓練病人早期活動:
早期活動可減少肺部感染和下肢靜脈血栓的發(fā)生。
被動活動→主動活動
翻身→坐位→站立→行走訓練
4、日常生活動作鍛煉:
日常生活動作訓練項目包括:飲食動作、洗漱動作、更衣動作、大小邊自理訓練、洗澡、家務勞動及外出散步。
5、對語言障礙病人進行語言訓練:
在與語言障礙病人說話時,不要催促病人,說話應面對面,慢而清晰,給病人反應的時間,用各種方法鼓勵病人。當病人有命名性失語時,鼓勵他時常說出常用物品的名稱,刺激記憶恢復。
6、保持情緒穩(wěn)定:
腦梗塞的病人應經(jīng)常保持樂觀的情緒,熱愛生活;善于控制不愉快的情緒,胸襟開闊,樂于與人交往,善于和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早日恢復正常的生活,有利于病人身心健康,否則將有復發(fā)的可能。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