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痹病(神經根型頸椎病)中醫(yī)診療方案
由于頸部日常活動頻繁,因而中年以后,頸部常發(fā)生勞損,包括頸椎骨質增生、頸項韌帶鈣化、頸椎間盤變性等。當此類勞損性改變影響到頸部神經根、脊髓或頸部主要血管時,即可發(fā)生肢體麻木、疼痛、頭暈耳鳴等癥狀,臨床上統稱為頸椎病。本病多見于40歲以上的患者。
一、中西醫(yī)病名
中醫(yī)病名:項痹病(TCD 編碼:BGS000)
西醫(yī)病名:頸椎病(神經根型)(ICD-10 編碼: M47.221+G55.2*)
二、診斷
(一)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與療效標準》中頸椎病的診斷標準:
1.病史 有慢性勞損或外傷史,或有頸椎先天性畸形或頸椎退行性變者,多發(fā)生于40歲以上的中年人。
2.癥狀和體征
(1)呈慢性發(fā)病,多數患者漸漸感到一側肩、臂、手的疼痛,麻木,頭痛,頭暈,頸部僵硬,甚至握力減弱、肌肉萎縮,也可出現下肢無力或二便失常。
(2)頸肩或上肢功能活動受限,病變棘突及患側肩胛內上角常有壓痛,可捫及條索狀硬結。
(3)部分可有頭痛頭暈同時出現或交替發(fā)作,頸后伸或側彎時眩暈加重并可有惡心、耳鳴、耳聾、視物不清等癥。步態(tài)不穩(wěn),甚至猝倒,猝倒后更因頸部位置改變而立即清醒。
3.特殊檢查 牽拉試驗陽性、壓頂試驗陽性、霍納征陽性。
4.輔助檢查 X線攝頸椎的正、側、斜位片可以了解病理變化情況,CT、MRI可定性診斷。
(二)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第2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上制訂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標準:
(1)典型的臂叢神經根性麻木和疼痛癥狀,與病變節(jié)段相一致的根性癥狀與體征;
(2)壓頂試驗或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
(3)影像學所見與臨床癥狀表現一致;
(4)痛點封閉無顯著療效;
(5)除外頸椎外病變(如胸口出口綜合征、網球肘、腕管綜合、肘管綜合征、肩周炎等),并排除嚴重的脊髓型引起明顯的脊髓壓迫、頸椎椎體滑脫、明顯的椎管狹窄及頸椎有結核、腫瘤等骨質破壞者。
(三)疾病分期
1、急性期:臨床主要表現為頸肩部疼痛,頸椎活動受限,稍有活動即可使頸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劇烈時難以坐臥,被動以健肢拖住患肢,影響睡眠。
2、緩解期:臨床主要表現為頸僵,頸肩背部酸沉,頸椎活動受限,患肢麻木疼痛,可以忍受。
3、康復期:頸肩部及上肢麻痛癥狀消失,但頸肩背及上肢酸沉癥狀仍在,受涼或勞累后癥狀加重。
(四)證候分類
(1)風寒濕痹型:頸、肩、臂疼痛,麻木,肌肉萎縮無力,頸項學生酸痛,僵硬不能活動,惡寒畏風,隨氣候變化而減輕或加重,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等。
(2)氣滯血瘀型:頸肩背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針刺,兼見肢體麻木,甚或肌肉萎縮無力舌質暗,苔薄白,脈弦。
(3)痰濕阻滯型:眩暈昏厥,頭重如裹,肢體麻木不仁,納呆泛嘔,舌質暗紅,苔厚膩,脈弦滑。
(4)肝腎不足型:眩暈頭痛,急躁易怒,頭重腳輕,走路欠穩(wěn),耳鳴耳聾,失眠多夢,肢體麻木,肌肉萎縮。舌紅少津,苔少或薄黃,脈弦細或沉。
(5)氣血兩虛型:頭暈目眩,倦怠乏力,面色?白,心悸氣短,頸項疼痛,喜揉喜按,四肢麻木,肌力減退或肌肉萎縮。舌質淡,苔少或薄白,脈細弱無力。
三、鑒別診斷
1.落枕:壓痛點位于肌肉(如胸鎖乳突肌、斜方肌等),壓痛較明顯,而頸椎病壓痛點多位于棘突及關節(jié)囊部;落枕在頸背部可觸及條索樣肌肉隆起,壓痛明顯,頸椎病只有輕度肌緊張。行頸椎牽引時,落枕者疼痛不減,有的甚至加重,落枕對封閉治療較敏感。
2.肩周炎:多發(fā)于50歲左右年齡段,疼痛多位于肩關節(jié)部,上肢放射痛不明顯,壓痛點多在肱二頭肌腱短頭、喙突附著處、肱二頭肌長頭腱鞘部,頸部無明顯壓痛,頸椎X線片未見異常。
3.頸肋綜合征:第7頸椎橫突過長或有頸肋的機械壓迫,前斜角肌痙攣壓迫臂叢神經和鎖骨下動脈而產生神經血管癥狀。有如下特點:①有血管癥狀,手指發(fā)涼、發(fā)紫或蒼白,高舉患肢時癥狀減輕;②患肩下沉,患側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阿得森試驗陽性;③X線片一示第7頸椎橫突過長或橫突外端有游離小肋骨。
4.胸廓出口綜合征
主要病因包括頸助、前斜角肌肥厚以及鎖骨、肩胛骨喙突或第1 肋骨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等。最常見的癥狀為上肢的疼痛、麻木或疲勞感, 其次為肩部和肩胛部的疼痛, 再次為頸部的疼痛。根據受壓成分的不同可以神經、動脈或靜脈受壓癥狀為主, 其中多數主要表現為神經受壓癥狀, 以臂叢下干受累機會為多, 故常表現為尺神經支配區(qū)的損害癥狀。常用體檢方法包括Morley 試驗、Adson 試驗、Wright 試驗、Eden 試驗及Roos 試驗等。本癥的診斷應根據臨床癥狀及上述試驗結果綜合判斷, 常規(guī)攝X 線平片, 必要時可行血管或臂叢造影及神經電生理檢查。
5.頸背肌筋膜炎:頸部有廣泛性疼痛,但無明顯放射痛,無腱反射異常,X線片多未見異常,且對抗炎藥物有效。
6.頸椎其他疾患
如椎管狹窄、后縱韌帶骨化、感染、腫瘤等, 影像學檢查可明確診斷。
三、中醫(yī)治療方案
(一)手法治療
1、手法治療:①適應證:頸型及神經根型頸椎病。②操作方法:采用宋貴杰教授“三步二位五法”正骨治筋手法。a.預備手法:包括揉捻法、滾法,在頸部兩側肌肉、頸根及肩部行揉捻、滾動手法,力量均勻深透,目的在于松解痙攣僵硬的肌群,以舒筋活絡,宜通氣血。b.治療手法:是治療頸椎病的重點手法,包括旋轉復位法和提端搖晃法。
旋轉復位法:患者正坐,術者站在患者身后。以右側為例,用右肘窩放在患者頜下,左手托住枕部,輕提并做頸部旋轉運動2~3次,然后上提,牽引頸部,并使其屈曲10°,牽引的同時將患者頭頸各旋至有固定感時,右肘部再稍加用力右旋頸部,此時即可聽到彈響聲,做完右側后,以同樣手法向左側旋轉復位1次。本手法應用時應穩(wěn)準柔和,不可粗暴,旋轉適度,不可過大。
提端搖晃法:用于不適合行旋轉復位的患者。患者正坐,術者站在患者正背后,雙手虎口分開,拇指頂住枕部或風池穴,其余四指托住下頜部,雙手向上提端,同時手腕立起,雙前臂用力下壓患者肩部,提端頸部的雙手腕做回旋運動6~7次,在持續(xù)提端下做頸部前屈,后伸各1次,將患者頭部在屈曲時旋轉向左或右側。以左側為例,右手扶住頜下,將左手抽出,同時利用術者右顳頂部頂住患者頭部,肩部頂住前額,在持續(xù)牽引下,用左手拇指指腹沿左側頸肌走向,自上而下捻揉互通有至肩部,同時右手搬動下頜,向右側旋轉頸部。相同手法對側再做1次即完整手法。此手法穩(wěn)妥,安全,不易引起不適癥狀。
完善手法:為整個手法的最后,包括劈法、散法、拿法及歸合法等,其目的為進一步解除肌肉痙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
(二)針灸療法
1、針刺法:局部取穴為主,遠部取穴為輔,可選用運動針灸、平衡針、腹針、頭針、手針、火針、鈹針等特色針刺療法。
2、灸法:直接灸、艾條灸、熱敏灸、雷火灸等。
主穴:夾脊頸4~7、風池、天柱、大椎。
配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曲池、合谷、后溪、養(yǎng)老。
(三)牽引療法
①適應證:神經根型、椎動脈型頸椎病。②操作方法:常用枕頜帶坐式或臥式牽引,牽引重量2~5kg,每次牽引20~30分鐘,每日1~2次,10~15天為1個療程。牽引時應采用角度牽引,水平牽引時最大應力位置靠近頸椎上段,隨著牽引角度增大,最大應力亦逐漸下移。當牽引角度超過35°時,最大應力紅在C7~T1處。如病變在C5/6、C6/7時,如頸椎曲度變化不大于應選擇25°~30°角;若頸椎曲度稍直,應選擇10°~15°角;若頸椎曲度消失,應選擇5°~10°角。提出了頸椎生理曲度的變化,直接影響著牽引力作用的部位。
(四)其他外治法:消定膏局部外敷、中藥涂擦、拔罐、針刺運動療法(電)或/和(理)等。
(五)中藥熏蒸,協定方藥如下:
葛根20g 桂枝15g 羌活15g 獨活15g
桃仁15g 紅花15g 川芎15g 川烏10g
草烏10g 當歸12g 防風12g 威靈仙20g
伸筋草30g 透骨草30g 急性子25g 雞血藤15g
(六)藥物療法
(1)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
①風寒痹阻證:祛風散寒,祛濕通絡。方藥桂枝加葛根湯合羌活勝濕湯加減;
②血瘀氣滯證:行氣活血,通絡止痛。方藥桂枝加葛根湯合身痛逐瘀湯加減;
③痰濕阻絡證:祛濕化痰,通絡止痛。方藥桂枝加葛根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
④肝腎不足證:補益肝腎,通絡止痛。方藥桂枝加葛根湯,偏陽虛合右歸丸加減,偏陰虛合左歸丸加減;
⑤氣血虧虛證:益氣溫經,和血通痹。方藥桂枝加葛根湯合八珍湯加減。
或用蠲痹湯加減:
羌活10g 防風12g 當歸15g 黃芪25g
赤芍20g 威靈仙15g 川蜈蚣2條(去頭足) 白花蛇2條(研末沖服) 甘草5g
風寒濕重加制川烏、蒼術;
痰濕重加法夏、白附子;
氣滯血瘀者加丹參、田七;
肝腎不足者加桑寄生、川續(xù)斷;
氣血虧虛者加黨參、雞血藤。
(2)中成藥:頸痛顆粒、頸復康顆粒、活血止痛膠囊等。
(3)中藥制劑:
紅花30ml(或天麻素600mg、或丹參酮50mg、或血栓通300mg)ivgtt qd
(4)根據病情需要,選擇脫水、止痛、營養(yǎng)神經等藥物對癥治療。急性期可用地塞米松10mg(遞減) 入壺 qd
(七)小針刀治療:①適應證:適用于頸型頸椎病及神經根型頸椎病。②操作方法:在頸部治療點選頸椎棘突旁及橫突周圍壓痛點或痛性結節(jié);枕部治療點選雙側頭夾肌枕骨附著處;肩胛部治療點選肩胛骨內上角肩胛提肌止點及岡下肌壓痛點。治療時常規(guī)消毒皮膚,針刀先刺入表皮,刺入后緩慢進針到肌層,待有明顯酸脹感伴有針刀收緊感時開始剝離。先縱剝后橫剝,遇有硬結先切割剝離再縱剝橫剝。如有電擊感或燒灼感時,應及時調整深度及方向,防止損傷神經。如有劇痛不能剝離,多為刺中血管,應改變方向后尋找針感。在治療中應密切觀察患者反應,防止暈針。松解要充分,一般感覺有松動感才出針。針刀刺激大,每次選宜過多,一般2~4點為宜。出針后迅速用無菌紗布壓迫嚴防出血。
(八)康復訓練(對急性神經根性癥狀的患者慎用)
(1)抓捏頸部:頭向前傾,頸部充分暴露,右手掌心對準棘突,用力抓捏頸部,以有把深層肌肉抓起之感覺為佳,持續(xù)20~40秒,其間放松2~4遍,再用左手按上法抓捏。
(2)等長抵抗:左手掌抵住左面頰,頭盡力向左轉,持續(xù)30~50秒,同法換對側訓練;左手掌抵住左側頰部,頭盡力向左側屈,持續(xù)30~50秒,同法換對側訓練。
(3)雙手交叉抵抗:雙手交叉放于枕部并抵抗,頭盡力向前屈,持續(xù)30~50秒。雙手交叉放于前額部并抵抗,頭盡力向前屈,持續(xù)30~50秒。左右手分別拍打雙肩各30遍。
(九)其他療法:神經根壓迫嚴重出現肌肉麻痹無力、疼痛難忍,經過系統保守治療無效者,要根據病理變化選取射頻消融、熱凝、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內固定、椎管成形及人工椎間盤置換術等。
四、療效評價
(一)評價標準
臨床控制: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頸椎活動正常,治療后癥狀積分0-1分,療效指數>90%。
顯效:治療后癥狀體征基本消失,頸椎活動基本正常,能參加正常活動和工作,70%<療效指數≤90%。
有效:治療后癥狀體征有所改善,頸椎活動基本正常,參加正常活動和工作能力改善,30%<療效指數≤70%。
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與治療前無明顯改善,療效指數≤30%。
※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二)評價方法
臨床表現
|
入院前記分
|
出院前記分
|
臨床癥狀、體征分級
|
頸部疼痛
|
|
|
0分:無疼痛
2分:輕度疼痛
4分:中度疼痛
6分:重度疼痛
|
肩背疼痛
|
|
|
0分:無疼痛
2分:輕度疼痛
4分:中度疼痛
6分:重度疼痛
|
上肢疼痛
|
|
|
0分:無疼痛
2分:輕度疼痛
4分:中度疼痛
6分:重度疼痛
|
上肢麻木
|
|
|
0分:無麻木
2分:偶有麻木、很快緩解
4分:麻木間斷,多在睡眠或晨起出現,能緩解
6分:感覺麻木,持續(xù)不減,不緩解
|
頸肩壓痛
|
|
|
0分:無壓痛
2分:壓痛輕,用力按壓才感疼痛
4分:壓痛明顯,稍有按壓即感痛甚
|
頸部活動
|
|
|
0分:正常
2分:偶有頸部僵硬,僅有屈伸、旋轉和側彎兩組以上活動受限者
4分:頸部僵硬,屈伸、旋轉和側彎兩組以上活動受限者
|
椎間孔擠壓實驗
|
|
|
0分:正常
2分:神經根節(jié)段放射性分布的疼痛或麻木輕微者
4分:有明顯沿神經根節(jié)段放射性分布的疼痛或麻木者
|
感覺障礙
|
|
|
0分:無肢體感覺異常者
2分:有肢體感覺異常者
|
上肢肌力
|
|
|
0分:肌力5級
2分:肌力3~4級
4分:肌力0~2級
|
肌腱反射
|
|
|
0分:正常
2分:腱反射減弱
4分:腱反射消失
|
五、科研成果
1.活血定眩丸藥效學、毒理學研究,甘肅省科技廳2009年通過鑒定,甘科鑒字[2009]267,成果居國內領先水平。獲2010年度甘肅省皇甫謐中醫(y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單位。
2. 活血定眩膠丸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課題來源:甘肅省衛(wèi)生
廳;起訖時間:2008.12-2011.12;完成。
六、中醫(yī)治療難點分析及解決措施
(一)中醫(yī)治療難點分析
1、老年患者(60歲以上)雖采用正規(guī)的中醫(yī)藥綜合治療,但相對中青年患者,普遍存在癥狀緩解慢,療效不滿意的情況。
2、肥胖患者,尤其頸項部贅肉較多者療效欠佳。
3、個別患者因為經濟困難患者或就醫(yī)不便患等原因,在見效后就要求結束治療,提前出院,治療時間不夠,影響了療效。
(二)解決措施
1、要解決老年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療效欠佳問題,需深入分析老年患者的病因病機特點。老年患者年老體衰,筋骨懈惰,普遍存在著正虛:或氣血不足,或肝腎虧虛,或兩者兼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虛邪則乘虛而入為病,或風寒或淤血或痰濕阻滯經絡,不通則痛,故老年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其共同病機特點應是正虛邪實,虛實間夾之證。在老年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辯證用藥時應充分考慮以上特點,不應將其證型簡單歸納為風寒阻絡、淤血阻滯、痰濕困阻、氣血虧虛、肝腎不足五型中的那一型去治療。根據臨床中摸索出的經驗,在治療上采取分期辨證施治為好。治療初期(1周之內)應以祛邪為主,根據癥狀特點,或祛風散寒,或活血化瘀,或化痰除濕,治療中后期(一周后)應以扶正為主,治以補氣血,益肝腎,強筋骨。在臨床中,我們通過中藥辯證分期施治,對難治型老年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取得滿意療效。以上經驗說明在中醫(yī)治療中,應牢牢抓住辨證施治這一中醫(yī)精髓。
2、從生物力學分析,肥胖患者,尤其頸項部贅肉較多者,其頸部引力較大,頸椎載荷高,并且贅肉會影響頸椎的生理屈度及功能活動,以上不利因素會影響中醫(yī)藥治療發(fā)揮作用。故在對肥胖患者尤其頸項部贅肉較多患者進行治療時,應引入中醫(yī)體質學理念。中醫(yī)認為肥胖患者多氣虛脾虛,易生濕生痰,治療時應從痰濕論治,以四君子湯合二成湯加減以補氣健脾,祛痰除濕。另外應向患者強調健康飲食,加強鍛煉,積極控制體重。
3、診療計劃應積極向社區(qū)和縣鄉(xiāng)級醫(yī)療機構推廣,在保證療效的同時,可以方便患者就醫(yī),降低醫(yī)療費,使更多患者能夠保質保量接收全程治療,提高整體患者的療效。
七、質量控制標準及控制指標
1、出入院診斷符合率(=入出院診斷符合例數/該病種總例數*100%)>95%
2、抗菌藥物使用率(%)(=抗菌藥物使用例數/該病種總例數*100%)=0
3、同病種一周內再住院率(=同一病種一周內再入院例數/該病種總例數*100%)<5%
4、平均住院日(天)(=該病種住院總日數/該病種總例數)≤14天
5、平均住院費用(萬元)≤0.8萬元
6、藥品費用(%)=該病種藥費合計數/該病種總例數≤ %
7、檢查費用(%)(=該病種檢查費用合計數/該病種總例數)= %
8、臨床控制率=臨床控制例數/該病種總例數*100%= %
9、顯效率=顯效例數/該病種總例數*100%= %
10、無效率=無效例數/該病種總例數*100%= %
11、死亡率=死亡例數/該病種總例數*100%=0
(治愈、好轉率應大于90%)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