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吃瓜网 视频,51吃瓜网 网址|51吃瓜网 往期视频_51吃瓜网 在线限时分享

歡迎訪問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返回首頁
科室導航
您的位置: 首頁 >詳細內容
頸椎病診療規(guī)范
  • 發(fā)布時間:2013-06-17
  • 點擊數:
  • 【字體:
頸椎病診療規(guī)范
 
一、診斷:
(一)臨床診斷標準
1.頸型: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頸項部癥狀體征;影像學檢查可正常或僅有生理曲度改變或輕度椎間隙狹窄,少有骨贅形成。
2.神經根型:具有根性分布的癥狀(麻木、疼痛)和體征;椎間孔擠壓試驗或/和臂叢牽拉試驗陽性;影像學所見與臨床表現基本相符合;排除頸椎外病變(胸廓出口綜合征、網球肘、腕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肩周炎、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3.脊髓型:出現頸脊髓損害的臨床表現;影像學顯示頸椎退行性改變、頸椎管狹窄,并證實存在與臨床表現相符合的頸脊髓壓迫;除外進行性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脊髓腫瘤、脊髓損傷、繼發(fā)性粘連性蛛網膜炎、多發(fā)性末梢神經炎等。
4.交感型:診斷較難,目前尚缺乏客觀的診斷指標。出現交感神經功能紊亂的臨床表現、影像學顯示頸椎節(jié)段性不穩(wěn)定。對部分癥狀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狀神經節(jié)結封閉或頸椎高位硬膜外封閉后,癥狀有所減輕,則有助于診斷。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暈:
1)耳源性眩暈:由于內耳出現前庭功能障礙,導致眩暈。如美尼耳氏綜合征、耳內聽動脈栓塞。
2)眼源性眩暈:屈光不正、青光眼等眼科疾患。
3)腦源性眩暈:因動脈粥樣硬化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腔隙性腦梗塞;腦部腫瘤;腦外傷后遺癥等。
4)血管源性眩暈:椎動脈的V1和V3段狹窄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高血壓病、冠心病、嗜鉻細胞瘤等。
5)其他原因:糖尿病、神經官能癥、過度勞累、長期睡眠不足等。
  5.椎動脈型:曾有猝倒發(fā)作、并伴有頸性眩暈;旋頸試驗陽性;影像學顯示節(jié)段性不穩(wěn)定或鉤椎關節(jié)增生;除外其他原因導致的眩暈;頸部運動試驗陽性。
(二).影象學及其其它輔助檢查
    X線檢查是頸椎損傷及某些疾患診斷的重要手段,也是頸部最基本最常用的檢查技術,即使在影像學技術高度發(fā)展的條件下,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種重要檢查方法。
    X線平片對于判斷損傷的疾患嚴重程度、治療方法選擇、治療評價等提供影像學基礎。常拍攝全頸椎正側位片,頸椎伸屈動態(tài)側位片,斜位攝片,必要時拍攝頸1-2開口位片和斷層片。正位片可見鉤椎關節(jié)變尖或橫向增生、椎間隙狹窄;側位片見頸椎順列不佳、反曲、椎間隙狹窄、椎體前后緣骨贅形成、椎體上下緣(運動終板)骨質硬化、發(fā)育性頸椎管狹窄等;過屈、過伸側位可有節(jié)段性不穩(wěn)定;左、右斜位片可見椎間孔縮小、變形。有時還可見到在椎體后緣有高密度的條狀陰影——頸椎后縱韌帶骨化。
    在頸椎側位X線片上,C3到C6任何一個椎節(jié),椎管的中矢狀徑與椎體的中矢狀徑的比值如果小于或等于0.75,即診斷為發(fā)育性頸椎管狹窄。節(jié)段性不穩(wěn)定在交感型頸椎病的診斷上有重要意義,即在頸椎過屈過伸側位片上,于椎體后緣連線延長線與滑移椎體下緣相交一點至同一椎體后緣之距離之和≥2mm;椎體間成角>11°。CT可以顯示出椎管的形狀及OPLL的范圍和對椎管的侵占程度;脊髓造影配合CT檢查可顯示硬膜囊、脊髓和神經根受壓的情況。
    頸部MRI檢查則可以清晰地顯示出椎管內、脊髓內部的改變及脊髓受壓部位及形態(tài)改變,對于頸椎損傷、頸椎病及腫瘤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當頸椎間盤退變后,其信號強度亦隨之降低,無論在矢狀面或橫斷面,都能準確診斷椎間盤突出。磁共振成像在頸椎疾病診斷中,不僅能顯示頸椎骨折與椎間盤突出向后壓迫硬脊膜囊的范圍和程度,而且尚可反映脊髓損傷后的病理變化。脊髓內出血或實質性損害一般在T2加權圖像上表現為暗淡和灰暗影像。而脊髓水腫常以密度均勻的條索狀或梭形信號出現。
    經顱彩色多普勒(TCD)、DSA、MRA可探查基底動脈血流、椎動脈顱內血流,推測椎動脈缺血情況,是檢查椎動脈供血不足的有效手段,也是臨床診斷頸椎病,尤其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常用檢查手段。椎動脈造影和椎動脈“B超”對診斷有一定幫助。
二、臨床分型
    根據受累組織和結構的不同,頸椎病分為:頸型(又稱軟組織型)、神經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動脈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壓迫型)。如果兩種以上類型同時存在,稱為“混合型”。
(一).頸型頸椎病:
頸型頸椎病是在頸部肌肉、韌帶、關節(jié)囊急、慢性損傷,椎間盤退化變性,椎體不穩(wěn),小關節(jié)錯位等的基礎上,機體受風寒侵襲、感冒、疲勞、睡眠姿勢不當或枕高不適宜,使頸椎過伸或過屈,頸項部某些肌肉、韌帶、神經受到牽張或壓迫所致。多在夜間或晨起時發(fā)病,有自然緩解和反復發(fā)作的傾向。30-40歲女性多見。
(二).神經根型頸椎病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于椎間盤退變、突出、節(jié)段性不穩(wěn)定、骨質增生或骨贅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內或椎間孔處刺激和壓迫頸神經根所致。在各型中發(fā)病率最高,約占60-70%,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類型。多為單側、單根發(fā)病,但是也有雙側、多根發(fā)病者。多見于30-50歲者,一般起病緩慢,但是也有急性發(fā)病者。男性多于女性1倍。
(三). 脊髓型頸椎病
脊髓型頸椎病的發(fā)病率占頸椎病的12-20%,由于可造成肢體癱瘓,因而致殘率高。通常起病緩慢,以40-60歲的中年人為多。合并發(fā)育性頸椎管狹窄時,患者的平均發(fā)病年齡比無椎管狹窄者小。多數患者無頸部外傷史。
(四). 交感型頸椎病
由于椎間盤退變和節(jié)段性不穩(wěn)定等因素,從而對頸椎周圍的交感神經末梢造成刺激,產生交感神經功能紊亂。交感型頸椎病癥狀繁多,多數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癥狀,少數為交感神經抑制癥狀。由于椎動脈表面富含交感神經纖維,當交感神經功能紊亂時常常累及椎動脈,導致椎動脈的舒縮功能異常。因此交感型頸椎病在出現全身多個系統(tǒng)癥狀的同時,還常常伴有的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供血不足的表現。
(五). 椎動脈型頸椎病
正常人當頭向一側歪曲或扭動時,其同側的椎動脈受擠壓、使椎動脈的血流減少,但是對側的椎動脈可以代償,從而保證椎-基底動脈血流不受太大的影響。當頸椎出現節(jié)段性不穩(wěn)定和椎間隙狹窄時,可以造成椎動脈扭曲并受到擠壓;椎體邊緣以及鉤椎關節(jié)等處的骨贅可以直接壓迫椎動脈、或刺激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纖維,使椎動脈痙攣而出現椎動脈血流瞬間變化,導致椎-基底供血不全而出現癥狀,因此不伴有椎動脈系統(tǒng)以外的癥狀。
三、中西醫(yī)辯證分型:
1、頸型:
主要表現:頭、頸、肩、背部疼痛,轉側不利,難以俯仰旋轉,后期頸部易于疲勞,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弦。
2、神經根型:
主要表現:頭、頸、枕部疼痛,肩背及一側或雙側上肢及手指酸麻、疼痛,頭頸部活動或咳嗽,打噴嚏等使癥狀加劇,有明顯的放射痛和串麻。舌質淡、苔白,脈弦細。
3、脊髓型:
主要表現:頸部僵硬疼痛,四肢沉重,以雙下肢麻木、發(fā)冷、疼痛、行走不穩(wěn)、發(fā)抖無力,如“踩棉花感”,重者下肢癱瘓,二便失控,舌淡或紅、少苔、脈細弱。
4、椎動脈型:
主要表現:頭痛、頸痛、眩暈、且與體位有關,甚者猝倒,舌質淡,苔白膩,脈滑細。
5、交感神經型:
主要表現: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為主,且與頸椎活動和姿勢有關,舌質淡,苔薄白,脈弦。
四、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案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可分為非手術療法及手術治療兩類。目前對于頸椎病的治療,大多數的醫(yī)學專家主張非手術治療,只有少數病例需手術治療。非手術療法是中西醫(yī)結合的綜合療法,可根據不同情況選用其中一種或二至三種方法,同時施行。現分別介紹如下:
1 、手法按摩推拿療法
    這是中醫(yī)治療頸椎病的主要方法,也是頸椎病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它的治療作用是能緩解頸肩肌群的緊張及痙攣,恢復頸椎活動,松解神經根及軟組織粘連來緩解癥狀。但在急期或急性發(fā)作期禁止推拿,否則會使神經根部炎癥、水腫加重,疼痛加劇。頸椎病伴有骨折、骨關節(jié)結構紊亂、骨關節(jié)炎、嚴重的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等,推拿可使骨質破壞,感染擴散,應禁此療法。
2 、頸椎牽引療法
    通過牽引力和反牽引力之間的相互平衡,使頭頸部相對固定于生理曲線狀態(tài),從而使頸椎曲線不正的現象逐漸改變,但其療效有限,僅適于輕癥患者;且在急性期禁止做牽引,防止局部炎癥、水腫加重;牽引期活動受限。
3 、理療
    在頸椎病的治療中,理療可起到多種作用。一般認為,急性期可行普長因離子透入、超聲波,紫外線或間動電流等;疼痛減輕后用超聲波、碘離子透入,感應電或其他熱療。
4 、藥物治療
    藥物在本病的治療中可起到輔助的對癥治療作用,特別是中藥對頸椎病的療效確切,中醫(yī)根據辯證論治,根據頸椎病發(fā)病特點,治療多用活血化瘀、散風祛濕、通絡止痛等方法,從而促進氣血循環(huán)、疏通經絡、強筋壯骨、消炎止痛的作用。從根本入手治療頸椎病。
5 、溫熱敷
    此種治療可改善血循環(huán),緩解肌肉痙攣,消除腫脹以減輕癥狀,有助于手法治療后使患椎穩(wěn)定。本法可用熱毛巾和熱水袋局部外敷,最好是用中藥熏洗方來熱敷。急性期病人疼痛癥狀較重時不宜作溫熱敷治療。
頸椎病的針灸治療
治則:祛風散寒、疏筋活絡,針灸并用,瀉法或平補平瀉。
處方:以頸項局部頸夾脊穴為主,加百會、大椎、后溪、外關。
    風寒痹阻者加風門、風府;勞損血瘀者加膈俞、合谷、太沖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肝腎虧虛加肝俞、腎俞、足三里補益肝腎、生血養(yǎng)筋;根據壓痛點所在取肩井、天宗疏通經氣、活絡止痛;上肢及手指麻痛甚者加曲池、合谷、外關疏通經絡、調理氣血;頭暈、頭痛、目眩著加百會、鳳池、太陽祛風醒腦、名目止痛;惡心、嘔吐加天突、內關調理胃腸。
操作:大椎穴直刺1—1.5寸,使針感向肩臂部傳導;夾脊穴用輸刺法直刺或向頸椎斜刺,施平補平瀉法,使針感向項、肩臂部傳導,其他穴位按常規(guī)針刺。
電話:0931-8635008
郵編:730000
地址:蘭州市城關區(qū)嘉峪關西路732號

Copyright?2009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All Rights Reserved.
蘭州市城關區(qū)嘉峪關西路732號
電話:0931-8635008 郵編:730000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0821號

×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