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中醫(yī)學(xué)院附屬醫(yī)院王道坤教授為第三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xué)術(shù)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dǎo)老師,2004年榮獲甘肅省首屆名中醫(yī)稱號。筆者現(xiàn)介紹其汗證治驗一則。
陳某,女,56歲,2011年11月22日初診。
訴:動輒汗出半月。患者素體虛弱,形體偏瘦,面色 白,一月前感冒,服西藥并輸液治療,療效欠佳,纏綿難愈。現(xiàn)白天動輒汗出,汗出后身涼畏寒,夜間盜汗亦多,心慌心悸,余癥不顯,自感疲乏,食納減。舌尖略紅,苔薄白,脈細(xì)數(shù)。予以當(dāng)歸六黃湯合牡蠣散加味。
組方:當(dāng)歸15克,生黃芪15克,黃芩12克,黃連10克,黃柏10克,生熟地(各)30克,防風(fēng)10克,煅牡蠣(先下)30克,浮小麥100克,麻黃根12克,柴胡12克,桂枝12克,白芍15克,姜棗引。7劑,水煎服,日1劑。
2011年11月30日二診:患者訴藥后白天汗出大減,唯餐后汗出仍多,汗出畏寒之癥亦減,心慌心悸之癥幾除,盜汗亦減少,食納仍欠佳。
前方進(jìn)退為:當(dāng)歸15克,生黃芪30克,黃芩12克,黃連6克,黃柏6克,生熟地(各)30克,防風(fēng)6克,煅牡蠣(先下)30克,浮小麥100克,麻黃根12克,柴胡12克,桂枝12克,白芍15克,姜棗引。續(xù)進(jìn)7劑。
2012年1月8日三診:藥后自汗之癥除,食納較前好轉(zhuǎn),精神亦隨之轉(zhuǎn)佳,訴夜間盜汗之癥仍有,訴近來覺頭部拘束不舒,遂將前方化裁。
組方:當(dāng)歸15克,生黃芪30克,黃芩12克,黃連6克,黃柏6克,生熟地(各)30克,防風(fēng)6克,煅牡蠣(先下)30克,桂枝12克,白芍15克,羌活12克,姜棗引,5劑。
半月后回訪,訴三診5劑服完后,諸癥均除,飲食、睡眠、精神俱好,余無不適。
按:該患者證起于外感遷延,日久不愈,盜汗、自汗俱見,王道坤辨為:陰虛火旺、衛(wèi)表不固。所以,治療上既取當(dāng)歸六黃湯以滋陰瀉火,又用牡蠣散以斂陰止汗,益氣固表。
患者訴汗出身涼畏寒,“有一份畏寒,便有一份表證”,一、二診方中的柴胡、桂枝、白芍三味合姜棗引,實為《傷寒論》柴胡桂枝湯之方義;三診去柴胡即為桂枝湯調(diào)和營衛(wèi)。
二診方增黃芪以助益氣固表,患者食納欠佳,而芩、連苦寒,勢必累及胃氣,而病未已亦不能驟去之,故酌情減二藥之量。三診病勢已大退,僅輕微盜汗,故減浮小麥、麻黃根,仍以當(dāng)歸六黃湯合桂、芍、姜、棗已以收全效。
當(dāng)歸六黃湯出自李東垣所著《蘭室秘藏》,原書謂該方“治盜汗之圣藥也”。若非親見導(dǎo)師臨床應(yīng)用該方,尚對此方存有頗多疑惑,及至此案,始信其止汗之功,確為臨床之良劑而無疑。
牡蠣散本出自宋代《局方》,后清代汪昂在其《醫(yī)方集解》中將原方之小麥改為浮小麥,后世沿用至今,雖藥味簡單而止汗效佳。《局方》言:治“津液不固,體常汗出……心忪驚惕,短氣煩倦。”
筆者初對此段原文并不在意,該案中,患者初診訴心慌心悸,及服完一診7劑后,心慌心悸之癥幾除。《素問·宣明五氣篇》中說:“五臟化液,心為汗。”即:汗為心之液。患者自汗、盜汗俱見,怎不傷其心陰而發(fā)為心悸?重讀原方注文,疑惑頓解,方知古人著述,均是言出有據(jù),唯善讀書者詳讀而明辨而矣。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