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吃瓜网 视频,51吃瓜网 网址|51吃瓜网 往期视频_51吃瓜网 在线限时分享

典型醫(yī)案

周信有辨治病毒性肝硬化經(jīng)驗

發(fā)布時間:2019-08-15 點擊數(shù): 字號:

 周信有辨治病毒性肝硬化經(jīng)驗

李瓊1,滕龍2,李永勤3* 指導: 周信有4
( 1.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上海市徐匯區(qū)宛平南路 725 號,200032; 2. 浙江醫(yī)院; 3. 蘭州市公安局安康醫(yī)院; 4. 甘 肅中醫(yī)藥大學)
[摘要] 總結周信有教授治療病毒性肝硬化的經(jīng)驗。認為外感毒邪,血絡瘀阻,肝、脾、腎三臟虛損是病毒性肝硬化的基本病機; 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培補肝脾腎、理氣利水是其治療大法。通過應用 “復方多法,綜合運用,整體調節(jié)”的思路,創(chuàng)立了消積 1 號方治療病毒性肝硬化肝郁脾虛及肝郁血瘀型、消積 2 號方治療脾腎陽虛及虛瘀癥積型。同時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及體質,靈活把握攻補兼施,做到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留邪,并且重視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調節(jié)。
[關鍵詞] 病毒性肝硬化; 復方多法; 名醫(yī)經(jīng)驗; 周信有
  周信有 ( 1921—2018) ,男,甘肅中醫(yī)藥大學終身教
授,國醫(yī)大師,第一、二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事中醫(yī)臨床工作 70 余載,精研 《黃帝內經(jīng)》,主張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相結合,善于應用 “復方多法,綜合運用,整體調節(jié)”之法診治病毒性肝硬化。 病毒性肝硬化是臨床常見病、疑難病,主要由病毒性肝炎發(fā)展而來,可逐漸發(fā)展為肝癌[1]。臨床上部分患者可有非特異性消化不良的癥狀如乏 力、食欲減退、腹脹不適、惡心等,也可無臨床癥狀。其病理表現(xiàn)為肝臟彌漫性纖維化、假小葉和再生結節(jié)形成。中醫(yī)藥在抗肝纖維化、抑制病毒等方
面有多靶點、多途徑綜合起效的優(yōu)點[2]。周信有教授在臨證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其提出并倡導的
“復方多法,綜合運用,整體調節(jié)”思路在診療中特色突出,現(xiàn)將其運用此法治療病毒性肝硬化經(jīng)驗
介紹如下。
1 瘀、毒、虛為基本病機
病毒性肝硬化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及發(fā)病規(guī)律,可歸于中醫(yī)學 “脅痛”“積聚”等范疇。本病的發(fā)生
與邪實、正虛密切相關。邪實成因有三: 一為肝絡阻塞,瘀血內停; 二為病毒復制,使慢性活動性肝
炎發(fā)展為肝硬化; 三為肝失條達,氣血瘀滯,血不循經(jīng),津液外滲而形成的腹水,即 《金匱要略》
中提到的 “血不利則為水”。正虛主要是指因肝、脾、腎三臟虛損,運化無力致新血不生,瘀血內
停,因此,形成了因毒致瘀,因虛致瘀,虛、瘀互結的惡性循環(huán),使病情日益加重。
2 強調多法并用,整體調節(jié)
根據(jù)肝硬化邪實正虛的病機特點,在臨證治療時不論是肝功能代償期 ( 癥見肝脾腫大、面色黧
黑、舌暗、疲乏無力、食少納呆等) ,還是肝功能失代償期 ( 癥見脅下癥積、腹水潴留、身體羸弱
等) ,針對邪實正虛,病屬實邪非攻不除、正氣不足而又難以勝任攻伐之證時多用攻補兼施之法。
2. 1 攻邪
針對邪實 ( 瘀血、毒邪、腹水) ,主要用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理氣利水之法。活血
化瘀類藥物具有明顯的抗肝纖維化增生的作用,改善肝臟微循環(huán),促進肝內膠原纖維的降解及纖
維蛋白溶解,或可抑制肝內膠原的合成,使肝臟回縮[3]。為了延緩或者逆轉慢性活動性肝炎發(fā)展為
肝硬化,抗病毒治療是關鍵。現(xiàn)代藥理及臨床證明,清熱解毒藥物可抗病毒復制[4]。理氣利水類
藥物,如茯苓、澤瀉、豬苓等具有消除腹水的作用,可配合西藥利尿劑,協(xié)同促進腹水的消退。
2. 2 補虛
針對正虛,其主要通過培補肝、脾、腎及振奮人體陽氣以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周老師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補益肝、脾、腎之品能改善臨床癥狀、肝功能和免疫檢查的指標,這說明扶正補虛藥可調控機體免疫機制,改善肝細胞功能。臨床中發(fā)現(xiàn),單純針對抑制肝炎病毒復制,只使用清熱解毒類藥物多不利于疾病的痊愈。因該類藥多為苦寒之品,不利于人體陽氣的振奮,故周老師主張,配伍振奮陽氣之藥,如肉桂、桂枝、附子之類,可防陰寒之性太過,又可激發(fā)陽氣,促進氣血生長。
2. 3 靈活掌握攻補兼施原則,活血化瘀藥須輕重并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理氣利水之
法的綜合應用,需根據(jù)患者病情,分清虛實,以此作為遣方用藥的基石; 攻補既要有所側重,施以針
對性的治療,又要統(tǒng)觀全局,綜合分析,進行整體調節(jié)。應用活血化瘀藥物時,須注意強弱并用,因
此,周老師用當歸、丹參等養(yǎng)血活血,也輔以三棱、莪術、鱉甲,甚則水蛭等破血化瘀重劑。另
外,還需注意患者的體質強壯與否,尚耐攻伐者,配以湯藥以蕩之,常收良效,而對體質稍弱或者臨
床基本治愈的患者則強調以丸藥服之,以除病根。
3 證治分型
3. 1 肝郁血瘀型
臨床表現(xiàn)為胃脘部脅肋脹痛,腹脹,食少納呆,便溏不爽,急躁易怒,善太息,腹痛即泄,瀉
后痛減,身目發(fā)黃而晦暗,舌苔白膩,脈弦細或細澀。可用消積 1 號方加減治療,藥物組成: 虎杖
20 g,茵陳 20 g,板藍根 20 g,黨參 20 g,麩炒白術20 g,黃芪 20 g,赤芍 20 g,丹參 20 g,莪術 20 g,延胡索 20 g,醋鱉甲 30 g,枳實 20 g,炙甘草 6 g。
方中虎杖、茵陳、板藍根等清熱解毒以祛邪,黨參、白術、黃芪健脾益氣,扶正培本。據(jù)現(xiàn)代研
究,黨參、白術能擴張毛細血管,增加組織灌流量,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肝細胞修復,調節(jié)蛋白比
例,即能較好地升高白蛋白,糾正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而且有抗凝血和利尿作用,有利于腹水
消退[5]。黃芪與黨參、白術均為扶正益氣常用之品,臨床常相伍為用,其效益顯。赤芍、丹參、莪
術、延胡索等以活血祛瘀,消堅破積。若證偏肝腎陰虛,口苦舌干,手足心熱,舌質紅絳,可加沙
參、麥冬、生地黃等滋養(yǎng)肝腎。濕熱重者可加山豆根。
3. 2 虛瘀癥積型
臨床表現(xiàn)為形寒肢冷,面色 白,腰膝酸軟,腹中冷痛,下利清谷,小便不利,肢體浮腫,面色晦暗,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舌淡胖或邊有齒痕,脈沉細無力。可用消積 2 號方加減治療,藥物組成: 黨參 20 g,麩炒白術 20 g,黃芪 20 g,淫羊藿 20 g,仙茅 20 g,仙鶴草 20 g,醋鱉甲 30 g,赤芍 20 g,丹參 20 g,三棱 15 g,莪術 15 g,鹿角膠 9 g ( 烊化) ,大腹皮 20 g,豬苓 20 g,茯苓 20 g,澤瀉20 g,車前子 20 g ( 包煎) ,益母草 20 g,北柴胡9 g。另: 水蛭粉 5 g ( 分早晚沖服) 。
本方以淫羊藿、仙茅、仙鶴草、黨參、白術、黃芪、鹿角膠扶正培本,補益脾腎,健脾滲濕,溫
陽化水; 赤芍、丹參、三棱、莪術、益母草、水蛭等活血祛瘀,消堅破積,祛瘀利水。柴胡、大腹皮
疏肝理氣消滯。若偏腎陽衰微,癥見肢冷神疲、呼吸氣促、面色黧黑、腹水臌脹等,加炮附片 9 ~
15 g ( 先煎) 、桂枝 9 g 以補腎益火,溫陽化水。若食管靜脈曲張,血小板減少,有出血史者,破血祛
瘀重品宜少用或不用。
3. 3 重視患者心理調節(jié)
“復方多法,綜合運用,整體調節(jié)”不僅包括藥物治療,還包含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治療。疑難重
病的患者,大多思想包袱沉重,不利于疾病的康復。臨證應耐心與患者交談,建議患者正確對待疾
病,消除精神緊張,減輕思想壓力,少食生冷、刺激性食物,做到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很多患者從
中得到了心理上的慰藉,有利于疾病向痊。
4 驗案舉隅
患者,男,32 歲,2015 年 8 月 10 日初診。主訴: 兩脅疼痛,肝脾腫大 5 年。患者于 15 年前診
斷為病毒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曾多次出現(xiàn)腹水、吐血。2015 年 3 月因大量吐血和腹水住院治
療 3 個月,病情未見明顯好轉。彩色 B 超檢查結果: 肝臟彌漫性病變,肝、脾腫大,腹水。檢驗報
告: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 ( ALT) 460 U /L,門冬氨酸氨 基 轉 移 酶 ( AST) 385 U /L,總 蛋 白 ( TP)
59 g /L,白 蛋 白 ( ALB) 16 g /L,球 蛋 白 ( GLB)43 g /L,總 膽 紅 素 ( TBil) 24 μmol /L。刻 診: 疲乏,兩脅疼痛,肝脾腫大,右脅觸痛,腹脹腹水,腹大如鼓,全身浮腫,納差,面色黧黑,牙齦出
血,小便不利,舌質暗淡、苔黃膩,脈弦細。西醫(yī)診斷為肝硬化失代償期。中醫(yī)辨證為虛瘀交錯、脾
腎兩虛、水津不化、水邪潴留,治宜培補脾腎、祛瘀化癥、利水消腫。處方: 北柴胡 9 g,茵陳 20 g,
丹參 20 g,莪術 12 g,黨參 15 g,麩炒白術 20g,炙黃芪 20 g,淫羊藿 20 g,仙茅 20 g,仙鶴草20g,女貞子 20 g,醋鱉甲 30 g,五味子 15 g,大腹皮20 g,豬苓 20 g,茯苓 20 g,澤瀉 20 g,白茅根20 g。30 劑,每日 1 劑,水煎 服。另水蛭粉 5 g,分2 次沖服; 三七粉 3 g,分 2 次沖服。上方稍施加減,連續(xù)服用 3 個月,腹脹、腹水消除,肝功能已接近正常,ALT 38 U/L,AST 35 U/L,TP 66 g /L,ALB 40 g /L,GLB 26 g /L,TBil 20 μmol /L。效不更方,守方施治 1 年,2016 年 8 月 14 日檢查顯示,除乙肝表面抗原滴度為弱陽性外,肝功能指標恢復正常,脾腫大已回縮。
按: 肝為風木之臟,因有相火內寄,體陰用陽,其性剛,主動主升。“喜條達惡抑郁”治療上
應當順其性,采用疏肝之法因勢利導。正如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所言: “有謂肝于五行屬木,木性
原善條達,所以治肝之法當以散為補,散者即升發(fā)條達之也。”故方中用柴胡順其肝性,疏肝解郁,
調達氣機; 肝木橫逆犯脾易致脾虛,故見疲乏、納食不佳等癥,方中予以黨參、麩炒白術、炙黃芪、
茯苓等益氣健脾,扶正培本。脾腎兩虛,水液內停,津液不歸正化,故見腹脹腹水、全身浮腫、小
便不利等癥,方中予以黨參、炒白術、炙黃芪、茯苓等健脾化濕,加豬苓、澤瀉,增強利水祛濕之
效。久病必虛,久病必瘀,故見面色黧黑、牙齦出血等血瘀之證,故用丹參、莪術、水蛭、三七等以
活血祛瘀,消堅破積,加鱉甲一味,增強軟堅散結之功。淫羊藿、仙茅補腎助陽。女貞子、五味子滋
補肝腎。全方共奏培補脾腎、祛瘀化癥、利水消腫之功。
參考文獻
[1]耿明凡. 慢乙肝發(fā)生 HBeAg 血清轉換預測模型的建立及中醫(yī)藥的 治 療 作 用[D]. 北 京: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6: 20.
[2]徐列明. 中醫(yī)藥抗肝纖維化的研究現(xiàn)狀及前景[J].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26( 2) : 9-11.
[3]方華珍,丁成華. 活血化瘀藥抗肝纖維化的臨床體會[J]. 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14,14( 3) : 60-61.
[4]邢世華,李曉波. 清熱解毒類中藥抗病毒活性及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 中國藥理學通報,2014,30( 4) : 464-468.
[5]白珺,李斌,冉小庫,等. 白術對脾虛動物利水作用研究[J].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18( 9) : 28-32.
分享到:
Copyright?2009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All Rights Reserved.
蘭州市城關區(qū)嘉峪關西路732號(東部市場后門向西200米)
電話:0931-8635008 郵編:730000
技術支持: 備案/許可證號:隴ICP備 14000665號
×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