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料
小兒哮喘(支氣管哮喘)診療方案
小兒哮喘(支氣管哮喘)診療方案
一、 診斷
(一) 疾病診斷
1、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醫(yī)兒科病癥(哮喘)診斷療效標準》(1994年)。
(1)發(fā)作前有噴嚏、咳嗽等先兆癥狀,或突然發(fā)作。發(fā)作時喉間痰鳴,呼吸困難,伴呼氣延長;咳痰不爽,甚不能平臥,煩躁不安等。
(2)常因氣候轉(zhuǎn)變、受涼,或接觸某些過敏物質(zhì)等因素誘發(fā)。
(3)可有嬰兒期濕疹史,或家族過敏史。
(4)兩肺布滿曉鳴音,呼氣延長,或聞及濕羅音,心率增快。
(5)實驗室檢查白細胞總數(shù)正常,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可疑變應原皮膚試驗常呈陽性。大部分患兒特異性IgE明顯升高。伴肺部感染時,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可增高。
2、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學組制定的《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08年)。
(1)反復發(fā)作喘息、咳嗽、氣促、胸悶,多與接觸變應原、冷空氣、物理、化學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運動等有關,常在夜間和(或)清晨發(fā)作加劇。
(2)發(fā)作時在雙肺可聞及散在或彌漫性、以呼氣相為主的曉鳴音,呼氣相延長。
(3)上述癥狀和體征經(jīng)抗哮喘治療有效或自行緩解。
(4)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咳嗽、氣促、胸悶。
(5)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者(如無明顯喘息或曉鳴音),應至少具備以下1項:[1]支氣管激發(fā)試驗或運動激發(fā)試驗陽性;[2]證實存在可逆性氣流受限;①支氣管舒張試驗陽性;吸入速效β2受體激動劑[如沙丁胺醇]后15min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增加≧12%或②抗哮喘有效;使用支氣管舒張劑和口服(或吸入)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1-2周后,FEV1增加≧12% ;[3]最大呼氣流量(PEF)每日變異率(連續(xù)監(jiān)測1-2周后)20%。
符合1-4條或4、5條者,可以診斷為哮喘。
3、分期標準
參照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學組制定的《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08年)將哮喘分為三期;急性發(fā)作期、慢性持續(xù)期和臨床緩解期。
急性發(fā)作期;突然發(fā)生喘息、咳嗽、氣促、胸悶等癥狀,貨源有癥狀急劇加重,兩肺聽診聞及哮鳴音。
(1) 急性發(fā)作期;突然發(fā)生喘息、咳嗽、氣促、胸悶等癥狀,貨源有癥狀急劇加重,兩肺聽診聞及哮鳴音。
(2) 慢性持續(xù)期;近3個月內(nèi)不同頻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過喘息、咳嗽、氣促、胸悶等癥狀。
(3) 臨床緩解期:經(jīng)過治療或未經(jīng)治療癥狀、體征消失,肺功能恢復到急性發(fā)作前水平,并維持3個月以上。
4、哮喘急性發(fā)作嚴重度分級
參照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學組制定的《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08年)。
臨床特點 |
輕度 |
中度 |
重度 |
危重度 |
氣短 |
走路時 |
說話時 |
休息時 |
|
體位 |
可平臥 |
喜坐位 |
前弓位 |
|
講話方式 |
能成句 |
成短句 |
說單字 |
難以說話 |
精神意識 |
可有焦慮煩躁 |
常焦慮煩躁 |
常焦慮煩躁 |
嗜睡、意識障礙 |
呼吸頻率 |
輕度增加 |
增加 |
明顯增加 |
減慢或不規(guī)則 |
輔助呼吸活動 及三凹征 |
常無 |
可有 |
通常有 |
胸腹反常運動 |
哮鳴音 |
散在、呼氣末期 |
響亮、彌漫 |
響亮、彌漫、雙相 |
減弱乃至消失 |
注:只要存在某種嚴重程度的指標(不必全部指標存在),就可歸入該嚴重程度。
(二)證候診斷
1、急性發(fā)作期:
(1)寒性哮喘:咳嗽氣喘,喉間哮鳴,痰多白沫,鼻流清涕,面色淡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浮華。
(2)熱性哮喘:咳嗽氣喘,喉間哮鳴,痰稠色黃,鼻流濁涕,發(fā)熱面紅,形寒肢冷,舌紅苔薄黃或黃膩,脈滑數(shù)。
(3)外寒里熱:咳嗽氣喘,喉間哮鳴,痰黏色黃,鼻流清涕,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緊或滑數(shù)。
(4)虛實夾雜:咳喘持續(xù)發(fā)作,喘促胸悶,端坐抬肩,不能平臥,面色晦滯帶青,畏寒肢冷,身疲納呆,小便清長,舌淡苔薄白,脈無力。
2、慢性持續(xù)期和臨床緩解期
(1)痰瘀內(nèi)伏證:喘息、氣促、胸悶等癥狀緩解,咳嗽減輕,痰液減少,面色如常,二便調(diào),納增,夜寐安。舌淡或淡暗,苔薄膩。脈玄滑。
(2)肺氣虧虛:乏力自汗,易于感冒,面色淡白,脈細無力。
(3)脾氣虧虛證:食少便溏,倦怠乏力,面色少華。舌淡苔少,脈緩無力。
(4)腎氣虧虛證:動則氣促,面色淡白,形寒畏冷,下肢欠溫,小便清長。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二、治療方案
(一)辯證內(nèi)服中藥湯劑或成藥
1、急性發(fā)作期
(1)寒性哮喘證
治法:溫肺化痰、降氣平喘。
推薦方藥:小青龍湯加減。炙麻黃、桂枝、干姜、細辛、五味子、蘇子、制半夏、白芍、甘草等。
中成藥:小青龍口服液等。
(2)熱性哮喘證
治法:清肺化痰、降氣平喘。
推薦方藥:麻杏石甘湯加減。炙麻黃、杏仁、生石膏、地龍、葶藶子、、甘草等。
中成藥:咳喘寧口服液。
(3)外寒里熱證
治法:解表清里,止咳定喘。
推薦方藥:大青龍湯加減。炙麻黃、桂枝、生姜、生石膏、白芍、黃芩、五味子、甘草等。
2、慢性持續(xù)期和臨床緩解期
(1)痰瘀內(nèi)伏證
治法:化痰止咳。
推薦方藥:二陳湯加桃仁。陳皮、姜半夏、茯苓、桃仁、甘草等。
(2)肺氣虧虛證
治法:益肺固表。
推薦方藥:玉屏風散加減。生黃芪、白術、防風、甘草等。
中成藥:玉屏風顆粒或玉屏風沖劑等。
(3)脾氣虧虛證
治法:健脾化痰
推薦方藥:六君子湯加減。黨參、白術、茯苓、陳皮、制半夏、甘草等。
(4)腎氣虧虛證
治法:補腎益氣
推薦方藥:金匱腎氣丸加減。制附子、肉桂、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甘草等。
中成藥:金匱腎氣丸等。
(二)
特色療法
1.急性發(fā)作期
(1)針灸療法:主要取定喘、天突、內(nèi)關等穴位。
2.慢性持續(xù)期和臨床緩解期
(1)穴位敷貼
適應癥:年齡在3-16周歲;未合并其他病癥;對治療藥物或治療儀不過敏。
操作方法:取白芥子、細辛、甘遂等中藥按一定比例加工粉碎。用生姜汁調(diào)制成干濕適中的稠糊狀,做成直徑為2-3cm、厚度為0.5cm左右的藥餅,敷在患者雙側定喘、肺俞、膏肓等穴位上,每次數(shù)十分鐘至數(shù)十小時,每周治療1-2次,共治療3-6次,可加用經(jīng)絡導平治療儀等儀器。
注意事項:治療時避免電扇、空調(diào)直吹;治療當日忌食酸冷、辛辣、油膩等食物。敷藥后,有些患兒會出現(xiàn)麻木、溫、熱、癢、針刺、疼痛等感覺,也有些無明顯感覺,這些均屬于藥物吸收后的正常反應。如果感覺特別劇烈、達到難以忍受的程度,應及時取下藥物,用溫水沖洗局部。
(2)膏方(冬至時開展)
推薦藥物:玉屏分散、人參五味子湯、四君子湯、補腎地黃丸、二陳湯等。膠類主要用阿膠,配料主要為冰糖、料酒等。
制作方法:(可由定點的中藥店代為制作);將藥浸一宿,武火煎取三汁,沉淀瀝青;文火收膏,加入料酒烊化的阿膠、冰糖,熬至滴水成珠為度。
服用方法:一般在冬至前2周開出膏方,冬至后開始服用,每次一湯匙,2次/d,用溫開水調(diào)服。每料膏方約服2個月。
注意事項:期間如遇感冒、食滯、腹瀉等需暫停數(shù)天。
(三)
1.避免接觸過敏原,如花粉、塵螨、應用阿司匹林藥物及食用含添加劑的食物等;避免各種誘發(fā)因素,如被動吸煙、漆味、飲用冰冷飲料等。
2.注意預防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和小兒哮喘密切相關。積極治療和清除感染病灶,如及時治療鼻竇炎、鼻息肉、扁桃體炎、齲齒等。
3.避免過勞、淋雨、劇烈運動及精神情緒方面的刺激。
4.注意氣候變化,居室宜空氣流通,保證適宜適度,陽光充足。冬季要保暖,夏季要涼爽通風。
5.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yǎng),忌食生冷、油膩、辛辣酸甜及魚蝦等海鮮食物。
三.療效評價
(一)評價標準
1.臨床痊愈:哮喘癥狀完全緩解,平時基本不發(fā)作,即使偶有輕度發(fā)作也不需用藥即可緩解,兩肺聽診無喘鳴音。
2.顯效:哮喘發(fā)作次數(shù)明顯減少,發(fā)作時癥狀較前明顯減輕,兩肺聽診偶聞及喘鳴音。
3.有效:哮喘發(fā)作次數(shù)有時減少,發(fā)作時癥狀較前有時減輕,兩肺聽診可聞及少許喘鳴音。
4.無效:哮喘發(fā)作次數(shù)及發(fā)作時癥狀均無改善,兩肺聽診可聞及喘鳴音。
(二)小兒哮喘是一種反復發(fā)作性疾病,臨床療效的評價主要以發(fā)作次數(shù)、病情程度等方面為依據(jù),相關的實驗室檢查和輔助檢查作為參考。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