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料
“運脾法”在兒科臨床中的運用
“運脾法”在兒科臨床中的運用
運脾化濕法用于濕困脾土證,癥見胸悶納呆、惡心嘔吐、脘痞腹脹、口膩不渴、小便短少、大便水瀉、舌苔厚膩等。本證多見于夏令時節(jié),由外感時令之濕、內(nèi)傷飲食如過食生冷瓜果或脾弱失運、濕濁內(nèi)生所致,濕性黏滯,濕阻中焦則脾氣困遏,運化無權,故治療宜取芳香化濕之品以醒脾燥濕,恢復運化,而不宜選用利濕之品。蒼術味微苦、氣芳香而性溫燥,重在醒脾燥濕,是為主藥;藿香、佩蘭、厚樸、白豆蔻、扁豆、半夏、車前子等皆為常用之品。若濕蘊化熱者,又可適當配伍生薏苡仁、黃芩、青蒿、六一散等清化之品。
運脾和胃法用于乳食積滯證,癥見脘腹脹滿、噯氣酸餿、泛惡厭食、腹痛泄瀉、大便腐臭、夾不消化食物、舌苔厚膩。由乳食不節(jié)、食滯中脘、積而不消所致。因脾喜運而惡滯,乳食積滯,則轉運失職,升降失司。治療此證,應和胃運脾,以恢復脾升胃降之性,臨證宜用運脾開胃、化食消積之法,藥取蒼術、山楂、雞內(nèi)金、神曲、谷芽、麥芽等。積重腹脹者,酌用萊菔子、檳榔。
溫運脾陽法用于脾陽不振證,癥見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畏寒怕冷、脘腹冷痛、食欲不振、口泛清涎、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舌質淡、舌苔薄白。多因久病或素稟脾土虛寒所致。因脾喜溫而惡寒,中土虛寒,陽氣不振,失于蒸騰鼓動,水谷無以腐熟轉輸,故見上述諸癥,治當溫運脾陽,以驅陰寒之氣。常用藥:炮姜、肉豆蔻、草豆蔻、砂仁、益智仁、附子等。
養(yǎng)胃助運法用于胃陰不足證,癥見納呆、口干多飲、夜寐不實、大便干結、尿少色黃、手足心熱、舌質紅少津、舌苔少或光剝。多因患兒素體陰虛,或因熱病或過食辛辣香燥之品傷陰所致。胃為陽腑,體陽而用陰,陰分不足,胃失濡潤,亦不能受納和腐熟水谷。治當養(yǎng)陰,但宜清補而不宜膩補,過用滋膩則足以礙脾。《類證治裁》說:“治胃陰虛不饑不納,用清補,如麥冬、沙參、玉竹、杏仁、白芍、石斛、茯神、粳米、麻仁、扁豆。”于清補之外,又須佐以助運而不過于溫燥之品,如谷芽、麥芽、山楂、香櫞皮、佛手、山藥之類。
理氣助運法用于氣機不利證,癥見食欲不振、脘腹脹痛、得矢氣或腹瀉后脹痛減輕、舌苔薄白。多由氣機壅滯、運行不利所致。治當理氣導滯,開郁助運,常取香味運行之品,藥用陳皮、木香、檳榔、枳殼、丁香等。若患兒胃陰不足,則取藥性平和之香櫞皮、佛手以緩運宣通。
益氣助運法用于脾虛失運證,癥見面色少華、形體消瘦、毛發(fā)不澤、精神不振、乏力易汗、納呆便溏、舌質淡苔薄白。常由厭食、泄瀉等病久延不愈,或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調護失宜所致。其證屬虛,當予補運兼施的益氣助運法,使補而不滯,生化有源。藥用太子參、茯苓、白術、陳皮、雞內(nèi)金、山楂等。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